變態(tài)反應
A+醫(yī)學百科 >> 變態(tài)反應 |
變態(tài)反應也叫超敏反應,是指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fā)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人們日常遇到的皮膚過敏,皮膚騷癢、紅腫,就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
目錄 |
發(fā)生條件
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需要具備兩個主要條件:
一是容易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的特應性體質,這是先天遺傳決定的,并可傳給下代,其機率遵循遺傳法則;
二是與抗原的接觸,有特應性體質的人與抗原首次接觸時即可被致敏,但不產生臨床反應,被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時,就可發(fā)生反應,其時間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觸后數秒鐘內發(fā)生,慢者需數天甚至數月的時間?! ?/p>
超敏反應分類
超敏反應的分類:1963年Gell和Coombs根據超敏反應發(fā)生的速度、機制和臨床特點等,一般可分為四型。Ⅰ型超敏反應與Ⅳ型超敏反應最常見。
Ⅰ型變態(tài)反應
即速發(fā)型(Ⅰ型變態(tài)反應),又稱過敏反應
過敏原進入機體后,誘導B細胞產生IgE抗體。IgE與靶細胞有高度的親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細胞、嗜堿粒細胞表面。當相同
的抗原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與IgE抗體結合,就會引發(fā)細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啟動兩個平行發(fā)生的過程:脫顆粒與合成新的介質。①肥大細胞與嗜堿粒細胞產生脫顆粒變化,從顆粒中釋放出許多活性介質,如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趨化因子等;②同時細胞膜磷脂降解,釋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兩條途徑代謝,分別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細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種介質隨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膚、粘膜、呼吸道等效應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浸潤,可引起皮膚粘膜過敏癥(蕁麻疹、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道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消化道過敏癥(食物過敏性胃腸炎),全身過敏癥(過敏性休克),小結: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應?! ?/p>
Ⅱ型變態(tài)反應
即細胞毒型(Ⅱ型變態(tài)反應)
抗體(多屬IgG、少數為IgM、IgA)首先同細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結合,然后通過四種不同的途徑殺傷靶細胞
。
(1)抗體和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IgG/IgM類抗體同靶細胞上的抗原特異性結合后,經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tǒng),最后形成膜攻擊單位,引起膜損傷,從而靶細胞溶解死亡。
(2)炎癥細胞的募集和活化:補體活化產生的過敏毒素C3a、C5a對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具有趨化作用。這兩類細胞的表面有IgG Fc受體,故IgG與之結合并激活它們,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水解酶和細胞因子等從而引起細胞或組織損傷。
(3)免疫調理作用:與靶細胞表面抗原結合的IgG抗體Fc片段同巨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以及C3b促進巨噬細胞對靶細胞的吞噬作用。
(4)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靶細胞表面所結合的抗體的Fc段與NK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使它們活化,發(fā)揮細胞外非吞噬殺傷作用,使靶細胞破壞?! ?/p>
Ⅲ型變態(tài)反應
即免疫復合物型(Ⅲ型變態(tài)反應)
現象,但大多數可被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清除。如果因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復合物沉積在組織中,則引起組織損傷和出現相關的免疫復合物病。
免疫復合物沉積的影響因素有如下幾個:
(1)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的大?。哼@是一個主要因素,一般來講分子量為約1000kD沉降系數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復合物易沉積在組織中。
(2)機體清除免疫復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復合物在組織中的沉積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體的理化性質:復合物中的抗原如帶正電荷,那么這種復合物就很容易與腎小球基底膜上帶負電荷的成分相結合,因而沉積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動力學因素:對于決定復合物的沉積位置是重要的。腎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細血管是在高流體靜壓下通過毛細血管壁而超過濾的,因此它們成為復合物最常沉積的部位之一。
(5)炎癥介質的作用:活性介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復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積。
(6)抗原抗體的相對比例:抗體過剩或輕度抗原過剩的復合物迅速沉積在抗原進入的局部。
常見的Ⅲ型變態(tài)反應疾病有:Arthus反應、一次血清病、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等?! ?/p>
Ⅳ型變態(tài)反應
即遲發(fā)型(Ⅳ型變態(tài)反應)
與上述由特異性抗體介導的三型變態(tài)反應不同,Ⅳ型是由特異性致敏效應T細胞介導的。此型反應局部炎癥變化出現緩慢,接觸抗原24—48h后才出現高峰反應,故稱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機體初次接觸抗原后,T細胞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使機體處于過敏狀態(tài)。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時,致敏T細胞識別抗原,出現分化、增殖,并釋放出許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甚至引起組織壞死。 常見Ⅳ型變態(tài)反應有:接觸性皮炎、移植排斥反應、多種細菌、病毒(如結核桿菌、麻疹病毒)感染過程中出現的Ⅳ型變態(tài)反應等。
參考
|
關于“變態(tài)反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