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在线观看毛片网站,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 欧美,国产影院在线观看

鏨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鏨菜
Zàn Cài
別名 白花益母草、山玉米、樓臺草、玉容草、對月草、白花茺蔚、玉蓉草、玉山米草
功效作用 破瘀,調經,利尿。用于產后腹痛,痛經月經不調,腎炎水腫。
英文名 Herb of False Largeflower Motherwort
始載于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

全國中草藥匯編》:鏨菜

【拼音名】 Zàn Cài

【別名】 白花益母草、山玉米

【來源】 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鏨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以全草入藥。在7~8月間開花時采收,擇晴天割取全草,曬干。

【性味】 辛、微苦,微寒。

【功效與作用】 破瘀,調經,利尿。用于產后腹痛,痛經,月經不調,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0.3~1兩。

【備注】 (1)同屬植物大花鏨菜(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與前種相似。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鏨菜

【出處】 《本草拾遺》

【拼音名】 Zàn Cài

【別名】 樓臺草、玉容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實圖考》),對月草、白花茺蔚(《中國藥植志》)。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鏨菜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全體較粗糙。莖直立,高40~100厘米以上,方形,具4棱,有節(jié),密被倒生的租毛。葉厚,帶革質,對生,兩面均有灰白色毛;下部的葉有長柄,卵圓形或羽狀3深裂,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和緣毛;中部的葉有短柄,披針狀卵圓形,有粗鋸齒:枝梢的葉無柄,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全緣?;ǘ鄶?,腋生成輪狀,無柄;苞片線形至披針形,或呈刺狀,有毛;萼鐘狀,外面密被細毛,5脈,萼齒5,先端刺尖,上3齒相似,呈三角形,下面2齒較大;花冠白色,常帶紫紋,長1.3厘米,2唇,上唇匙形,先端微凹,有緣毛,下唇3淺裂,中間裂片倒心臟形;雄蕊4,2強;子房4裂,花柱絲狀,柱頭2裂。小堅果黑色,有3棱,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邊、荒地上。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西南等地。

【性味】 甘辛,平。

①《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味酸甘,性熱,無毒。"

【功效與作用】 ①《本草拾遺》:"主破血。產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疔瘡。"

②《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痿軟,脫陽脫陰,夜多盜汗,跌打損傷,婦人血崩,接骨。取葉燒灰服,治一切小兒黑痘及頂陷;梗:治絞腸痧肚疼或陰癥,研末酒服三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研末。外用:搗爛或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服。

【附方】 ①治產后腹痛:鏨菜三錢,桃仁二錢,紅花二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經期不準,腰腹疼痛:鏨菜三錢,雞冠花五錢,茜草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鏨菜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侗静菔斑z》鏨萊,生江南蔭地。似益母,方莖對節(jié),白花,花中甜汁,飲之如蜜。

【拼音名】 Zàn Cài

【英文名】 Herb of False Largeflower Motherwort

【別名】 樓臺草、玉蓉草、白花益母草、對月草、白花茺蔚、玉山米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鏨菜或大花鏨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eourus pseudoma cranthus Kitag.2.Herba Leonuri Maxranthi

采收和儲藏:8-10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四棱形,被粗毛,綠色,有時呈紫色。葉對生;基生葉有長柄,吉片近革質,卵圓形,長6-7cm,3裂達中部,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生灰白以粗硬毛,并散布黃以腺點;莖生葉具短柄,葉片卵形,邊緣3裂,裂片有大形尖齒狀缺刻,基部楔形;莖中部以上之葉一裂,具齒或全緣;花序上的葉卵形至披針形,兩面均有粗糙毛。輪傘花序腋生,多花,遠離而向頂端密含有組成長穗狀;小苞片少數,刺狀,直伸,長5-6mm,基部相連接,具糙硬毛,綠色;花梗無?;ㄝ喙軤?,萼齒先端針刺狀;花冠唇形,白色,常帶紫紋,長1.8cm,管內有毛環(huán);下唇3裂,中裂片圓心形;雄蕊4,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小堅果長約2.5mm,黑褐色,有3棱,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表面平滑。花期8-9月,果期9-10月。形態(tài)近前種。區(qū)別在于:本品花冠淡紅或淡紫色,長2.5-2.8cm,萼齒長5-10mm。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埂、路旁、山坡石縫及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分布鞋吉林、遼寧、湖北等省。

【性狀】 性狀鑒別 (1)鏨菜 莖呈方柱形,長40-95cm,表面有縱槽,密被貼生的微柔毛,節(jié)間處尤密。葉對生,近革質,暗綠色,多已脫落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長6-7cm,寬4-5cm,3裂,邊緣有疏粗鋸齒,兩面有小硬毛,下面散有黃色腺點,葉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使之葉面具有皺紋,葉柄長1-2cm;中部以上的葉長圓形,邊緣疏鋸齒,葉柄長不及1cm。輪傘花序腋生,花萼筒狀,長7-8mm,萼齒長3-5mm,花冠唇形,灰白色,長約1.8cm。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黑色,表面光滑。氣微,味淡。

(2)大花鏨菜 莖有倒生糙伏毛。葉草質,心狀圓形,長7-12cm,寬6-9cm,3裂,兩面疏被短毛,葉面無皺紋;中部以上的葉卵圓形。萼齒長5-10mm,花冠淡紅色或淡紫色,長2.5-2.8cm。

顯微鑒別 (1)鏨菜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密集,1-3細胞,長140-640μm,基部直徑40-80μm,壁厚10-16μm,胞腔較窄,表面陷現(xiàn)螺狀紋理,并有疣狀突起,毛茸頂端的細胞較長,約占全長2/3;腺毛少數,頭部1-4細胞,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主糨曲,有腺鱗,關部8細胞,直徑52-56μm;氣孔不定式;非腺毛與腺毛特片與上表面相同。

(2)大花鏨菜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1-3細胞,長165-525μm,基部直徑58-70μm,壁厚12-20μm,胞腔較窄,表面有細密螺紋及隱現(xiàn)疣狀突起;腺毛頭部4細胞,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胞現(xiàn)疣狀突起;腺毛頭部4細甩,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較少,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40-60μm;氣孔不定式。

【性味】 味癍;性平

【功效與作用】 活血調經;解毒消腫。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后瘀血腹痛;崩漏;跌打傷痛;瘡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注意】 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破血。產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療瘡。

2.《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凄軟,脫陽脫陰,夜多盜汗,跌打損傷,婦人血崩,接骨。取葉燒灰服,治一切小兒黑痘及頂陷;梗:治絞腸疹肚疼或陰癥,研未酒服三錢。

【摘錄】 《中華本草》

關于“鏨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