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根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茄根 | 中藥圖典 |
茄根 Qié Gēn |
|
---|---|
別名 | 茄母、茄子根 |
功效作用 | 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 |
英文名 | Root of Garden Eggplant, Root of Eggplant |
始載于 | 《開寶本草》 |
毒性 | 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甘 |
【茄根的功效介紹】:
茄根 (《開寶本草》)
【異名】茄母(《摘元方》)。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莖。
植物形態(tài)詳茄子條。
【采集】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連根拔起,除去干葉,洗凈泥土,曬干。
【藥材】干燥的莖多已切成小段,根為須狀,通常彎曲錯綜,主根不明顯,質(zhì)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心為木質(zhì)部。
莖圓柱形或扁壓狀圓柱形,有分枝,切斷的枝條長12~20厘米,表面棕灰色,光滑,除具細密的細縱皺紋外,并散布黃白色的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微隆起,每個葉痕上有殘存的枝條或枝痕。
質(zhì)輕而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不平坦,纖維性,中央有空穴,氣微弱。
以干燥、無葉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藥理作用】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甘辛,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②《醫(yī)林纂要》:辛咸,寒。
③《陸川本草》:性寒,味甘,有小毒。
①《開寶本草》:主凍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②《日用本草》:燒灰敷凍瘡穿爛處。
③《滇南本草》: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fēng)、游走引風(fēng),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
根、葉,蒸熱治癱瘓。
④《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⑤《醫(yī)林纂要》:散熱消腫,治風(fēng)痹。
⑦《天寶本草》:去下焦?jié)駸?,痰火,腳氣。
⑧《嶺南采藥錄》:有收斂性。
治赤白下痢。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或入散劑。
外用:煎水洗、搗汁涂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選方】①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
為末。
以沙糖水服之。
(《簡便單方》) ②治牙齒齲痛:㈠茄根搗汁,頻涂之。
㈡陳茄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
(《海上名方》) ③治牙痛: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牙即落。
(《鮑氏小兒方》) ④治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diào)在紙上,卷筒安入內(nèi),一日上。
(《乾坤生意》) ⑤治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
(《簡便單方》) ⑥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diào)稀,時時擦之。
(《摘元方》)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將茄子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藥2克糖漿,每次50毫升,日服2~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療程。
試治68例,近期控制22例,顯效21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6例。
服藥后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肝、腎功能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影響。
|
關(guān)于“茄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