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在线观看毛片网站,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 欧美,国产影院在线观看

鰕虎魚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鰕虎魚
Xiā Hǔ Yú
別名 鯊、蛇、吹沙、沙溝魚、沙鳁、叼浪魚、沙竹、光魚、油光魚、舵、重唇、呵浪魚
功效作用 溫中益氣補(bǔ)腎壯陽。主虛寒腹痛胃痛;疳積消化不良;陽痿遺精;早泄小便淋瀝
英文名 Yellowfin goby
始載于 食物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jīng) 胃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鰕虎魚

【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 Xiā Hǔ Yú

【別名】 鯊、蛇(《爾雅》),吹沙(《臨海異物志》),沙溝魚、沙鳁、叼浪魚(《綱目》),沙竹(《醫(yī)林纂要》),光魚、油光魚(《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bào)告》)。

【來源】 為鰕虎魚科動物刺鰕虎魚。

【原形態(tài)】 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后部側(cè)扁。體長約10余厘米;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于體高。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側(cè)位。眼間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頜稍短,上頜后端終止于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后。唇厚。舌寬,前端呈截形。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峽部頗寬。鰓耙短,甚粗。體大部分被櫛鱗,項(xiàng)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后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小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體側(cè)鱗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2,Ⅷ,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xì)弱,平放時,不達(dá)第2背鰭起點(diǎn)。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后部鰭條常可達(dá)尾鰭基部的副鰭條。臀鰭12~13,起于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尖圓19~21,約與腹鰭等長。腹鰭Ⅰ15。尾鰭后緣呈尖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體側(cè)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diǎn);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

棲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層。以小蝦、小魚等為食。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性味】 甘咸,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溫,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甘咸,平。"

歸經(jīng)】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效與作用】 ①《綱目》:"暖中益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壯陽道,健筋骨,行血脈,消谷、肉。"

③《醫(yī)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注意】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鰕虎魚

【出處】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1.《爾雅》郭摸注:吹沙、小魚,體圓而有點(diǎn)。

2.《綱目》:此非海中沙魚,乃南方溪澗中小魚也。居沙溝中,吹沙而游,啞沙而食,鮑者肉多形圓,陀陀然也。鯊大看長四、五寸,其頭尾一般大,頭狀似鱒,體圓似鱔,厚肉、重唇、細(xì)鱗,黃白色,有黑斑點(diǎn)文,背有留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時即有子,味頗美。

【拼音名】 Xiā Hǔ Yú

【英文名】 Yellowfin goby

【別名】 鯊、舵、吹沙、重唇、沙溝魚、沙鳁、呵浪魚、沙竹、光魚、油光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鰕虎魚科動物刺鰕虎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刺鰕虎魚,體前部略呈圓柱形,后部側(cè)扁,體長10-15cm。頭大而長。吻長,前端鈍圓,正中稍隆突。眼中等大,背側(cè)位,眼間隔窄。口大,前位,口裂略斜,唇厚。牙尖銳,錐形,上、下頜牙均排列成狹帶狀,上頜牙較大,下使牙較小。鰓孔大,鰓耙3+8。頭后部、頰上、鰓蓋上部及項(xiàng)與胸部被小圓鱗,體大部分被櫛鱗。體側(cè)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3,分離,第1背鰭Ⅷ-Ⅸ,質(zhì)柔韌;第2背鰭Ⅰ-13。臀鰭I-11,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20,尖圓,約與腹鰭等長。尾鰭后緣尖圓形。體背側(cè)黃綠色,下部較淡。胸鰭、腹鰭、臀鰭均黃色。背鰭和尾鰭藍(lán)灰色。體側(cè)正中有不明顯的大型暗色斑點(diǎn)一縱列,直達(dá)尾鰭基底。背鰭具排列成3-5余行的暗色斑點(diǎn)。尾鰭有波狀橫紋7-9條。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近海及河口下層的肉食性小型魚類。以蝦、小魚等為食。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化學(xué)成份】 刺鰕虎魚肉含維生素B12,肌動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及與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相似的神經(jīng)毒素。還含類胡蘿卜色素(carotenoid pigment):胡蘿卜二醇(tunaxanthin),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β胡蘿卜素(β-carotene),隱黃質(zhì)(cryptoxanthin),蝲蛄素(astacene),3-羥基-β,ε-胡蘿卜-3,4-二酮(α-doradecin)。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 脾;胃;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 溫中益氣;補(bǔ)腎壯陽。主虛寒腹痛;胃痛;疳積;消化不良陽痿;遺精早泄;小便淋瀝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90g。

【注意】 不宜久食。

【各家論述】 1.《綱目》:暖中益氣。

2. 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壯陽道,健筋骨,通血脈。

3.《醫(yī)林籬要》:利小水,通淋。

【摘錄】 《中華本草》

關(guān)于“鰕虎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