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梅花 | 中藥圖典 |
梅花 Méi Huā |
|
---|---|
別名 | 酸梅、黃仔、合漢梅、白梅花、綠萼梅、綠梅花 |
功效作用 | 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疬瘡毒。 |
英文名 | FLOS MUME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肺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酸、澀 |
《中國藥典》:梅花
【英文名】 FLOS MUME
【來源】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初春花未開放時采摘,及時低溫干燥。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3~6mm,有短梗。苞片數(shù)層,鱗片狀,棕褐色?;ㄝ?,灰綠色或棕紅色?;ò?或多數(shù),黃白色或淡粉紅色。雄蕊多數(shù);雌蕊1,子房密被細柔毛。體輕。氣清香,味微苦、澀。
【性味】 微酸、澀,平。
【功效與作用】 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3~5g。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梅花
【拼音名】 Méi Huā
【英文名】 Flos Mume
【別名】 酸梅、黃仔、合漢梅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花蕾。初春花未開放時采摘,及時低溫干燥。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小枝多綠色,枝端尖刺狀,無毛,葉互生,寬卵形至卵形,長4~10cm,寬3~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下面色較淺,嫩時兩面有毛,老時僅下面脈上有柔毛;葉柄有毛,托葉早落?;?~2朵簇生,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常帶紫紅色,花后常不反折;花瓣5,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的重瓣;雄蕊多數(shù),心皮1,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兩邊扁,有縱溝,直徑2~3cm,熟時黃色,有短柔毛?;ㄆ?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全國有栽培。
【性狀】 花蕾尖球形,直徑3~6mm,有短梗。苞片數(shù)層,鱗片狀,棕褐色;花萼灰綠色或紅棕色;花瓣5或多數(shù),黃白色或淡粉紅色。體輕。氣清香,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 含苯甲酸、苯甲醛、異丁香酚(isoeugenol)等。
【性味】 性平,味微酸、澀。
【功效與作用】 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疬瘡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梅花
【來源】 藥材基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綠萼梅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1月花未開時采摘,及時低溫干燥。
【原形態(tài)】 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枝葉腋?;ü6?;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花蕾呈類球形,直徑3-6mm,有極短花梗。苞片數(shù)層,鱗片狀,長3.5mm,寬至2mm,暗棕色,有短毛。萼片5,廣卵形,直徑約至4mm,灰綠色或棕色,有毛。花瓣5或多數(shù),闊卵圓形,長約4mm,寬約至5.5mm,黃白色。雄蕊多數(shù),雌蕊1,子房著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表面密被細柔毛。體輕,氣清香,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 淡棕色。腺毛著生于苞片邊緣,全體呈短棒狀,略彎曲,長160-200μm,直徑40-50μm,頭部長圓形,由數(shù)十個分泌細胞組成,外圍角質層明顯,內含棕黃色物;柄部多細胞,排成3-4列。非腺毛著生于萼片及苞片,無色或淡黃棕色。單細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彎曲,先端略呈鉤狀,長短不一,長34-300μm,直徑8-20μm,壁厚2-5μm,有的表面可見疣點;多細胞非腺毛有2-4細胞,單列,長70-210μm,細胞間隔壁菲薄。花粉粒大多發(fā)育不全,發(fā)育完全者近球形,直徑34-46μm,有3孔溝,外壁表面隱約可見條紋狀雕紋。草酸鈣簇晶較多見,直徑10-34μm,呈類圓形,棱角較寬鈍或不甚明顯,有的呈碎塊狀,偶見方晶。萼片下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狀增厚,表面具角質層紋,氣孔類圓形,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6花瓣。萼片上表皮細胞較大,壁略增厚,念珠狀增厚不明顯。花瓣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狀彎曲。花粉囊內壁細胞斷面觀呈類方形,細胞界限不甚明顯;表面觀類圓形,有網狀增厚紋理。
【化學成份】 梅花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含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棕櫚酸(palmi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異丁香油酚(isoeugenol)等共70余種成分。
【鑒別】 薄層包譜 取梅花粗粉1g,加甲醇10ml,冷浸24h,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供點樣用。另取綠原酸、蘆丁、槲皮素為對照品。取樣品與對照品點于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醇乙酯-甲醇-水-甲酸(13:2.5:1:0.02)為展開劑,展距10cm。揮盡溶劑后,先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綠原酸顯藍色熒光,樣品有相同熒光斑點;再噴5%三氯化鋁乙醇試劑,吹干后置紫外光燈下觀察,蘆丁及槲皮素顯亮黃色熒光,樣品于相同位置有同樣熒光斑點。
【性味】 味苦、微甘、微酸,性涼。
【歸經】 歸肝、胃、肺經
【功效與作用】 疏肝解郁,開胃生津,化痰。主用于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6g;或入丸、散。外用:鮮品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于“梅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