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穴
A+醫(yī)學百科 >> 人體穴位 >> 理氣穴 | 人體穴位圖 |
凡具有宣肺理氣、寬胸行氣、疏肝利膽、理氣和胃、通調(diào)腑氣等作用,可用治因肺氣不宣、氣積胸中、肝氣郁結(jié)、肝氣犯胃、胃氣不和、腑氣不通所致病癥的一類腧穴,稱為理氣穴。
此類人體腧穴包括: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極泉穴、天泉穴、俠白穴、青靈穴、經(jīng)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鄉(xiāng)穴、輒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門穴、日月穴、大包穴、鳩尾穴、巨闕穴、腹通谷穴、陰都穴、肓俞穴、天樞穴、外陵穴、章門穴、府舍穴、氣沖穴、羊矢穴、急脈穴、至陽穴、中樞穴、血壓點穴、厥陰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肘椎穴、膈關穴、魂門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虛穴、陽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氣穴所涉及的經(jīng)脈較為廣泛。如手太陰肺經(jīng)的俠白穴、經(jīng)渠穴,足陽明胃經(jīng)的缺盆穴、人迎穴、乳根穴、外陵穴、天樞穴、上巨虛穴,足太陰脾經(jīng)的大包穴、胸鄉(xiāng)穴、府舍穴,手少陰心經(jīng)的極泉穴、青靈穴,手太陽小腸經(jīng)的天容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厥陰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隔關、腎俞穴,足少陰腎經(jīng)的步廊穴、陰都穴、腹通谷穴、肓俞穴,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天池穴、天泉穴,足少陽膽經(jīng)的陽陵泉穴、日月穴、輒筋穴、外丘穴,足厥陰肝經(jīng)的章門穴、期門穴、中都穴、急脈穴,督脈的至陽穴、中樞穴,任脈的腦中、鳩尾穴、巨闕穴、中庭穴,還包括一些經(jīng)外奇穴,如中泉穴、血壓點穴、后腋穴、羊矢穴、胃管下俞穴、痞根穴、中魁穴、肘椎穴等。
位于胸部的腧穴,應注意針刺角度和方向,不可向下直刺或斜刺以免刺傷肺臟,造成氣胸。位于背部的腧穴,進針時要向內(nèi)斜刺,直刺、深刺或向外斜刺均易刺穿胸壁而造成氣胸,出現(xiàn)呼吸困難、紫紺、劇痛、干咳等癥,應及時施行排氣減壓。
選用理氣穴時可根據(jù)不同病證而配伍止咳平喘化痰、清熱、理血、消食導滯等腧穴。
理氣穴除具有調(diào)暢氣機的作用外,其中的缺盆穴、人迎穴、天容穴位于頸部,有利咽消腫、化痰散結(jié)作用,可治療咽喉腫痛、癭瘤、瘰疬;乳根穴位于乳下部,具有通經(jīng)下乳的作用,可治療乳汁分泌不足、乳癰;鳩尾穴、巨闕穴、天泉穴、腹通谷穴、肝俞穴有清熱息風、寧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療癲癇、驚狂、心悸怔仲等病癥。
理氣穴所涉及的特定穴較多。如八會穴中的膻中穴、章門穴、陽陵泉穴,氣會膻中穴,寬胸理氣首選;臟會章門穴,為治療內(nèi)臟氣郁諸證常用腧穴;筋會陽穴陵泉,兼具舒筋利節(jié)之效,可與疏經(jīng)活絡的腧穴配合,共同治療某些筋骨麻痹之癥。期門穴、日月穴、章門穴、天樞穴分別為肝、膽、脾及大腸的募穴;中都穴、外丘穴、府舍穴分別為肝、膽、脾的郄穴,因此,在應用理氣穴以疏肝利膽、理氣和胃、通調(diào)腑氣時,應首選募穴與郄穴。
至陽穴是治療黃疸要穴,其位居左右隔俞之間,下方鄰近肝膽,取之可宣發(fā)督脈經(jīng)氣,具有較好的清熱退黃、健脾利濕作用。其他如肝俞穴、膽俞穴、章門穴、陽陵泉穴、日月穴、天樞穴、中樞穴也均具退黃作用,在治療黃疸時可酌情選用。
上巨虛穴為治療痢疾的常用穴;天樞穴為治療腸府病變要穴。天樞穴與上巨虛穴兩穴,臨床上常配合使用。天樞穴為大腸募穴,上巨虛穴是大腸下合穴,兩者配合為合募配穴法,補之則澀腸固本,瀉之則通暢腑氣、消積散滯。
期門穴和肝俞穴兩穴均具舒肝解郁的作用,期門穴側(cè)重于治療肝氣郁結(jié)、肝膽失和及氣滯血痛所致的肝膽、脅肋、乳房等實證;肝俞穴則可治療肝氣郁結(jié)、氣滯血瘀和肝血不足所致的肝胃、脅肋、眼目等疾患。
除本章所介紹的以外,舒筋活絡穴、清熱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亦有許多腧穴具有理氣作用。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如舒筋活絡穴中的懸鐘穴、天宗穴、肩井穴、夾脊穴,清熱穴中的曲澤穴、筑賓穴、足三里穴、孔最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紫宮穴、玉堂穴、靈墟穴、璇璣穴等腧穴,臨床可酌情選用。
人體穴位專題
|
腧穴相關電子書
- 《人體使用手冊》暢銷中醫(yī)保健圖書
- 《手穴手紋診治》
- 針灸專業(yè)電子書:《針灸學》、《中醫(yī)刺灸》
- 《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基礎入門電子書
- 《針灸甲乙經(jīng)》
人體穴位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 穴位功能說明圖 | 十四經(jīng)脈穴位圖 |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
關于“理氣穴”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