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枇杷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巖枇杷 | 中藥圖典 |
巖枇杷 Yán Pí Pá |
|
---|---|
別名 | 巖萵苣、蛛毛苣苔、回生草、紅毛旋蒴、苣苔、旋蒴苣苔、消毒草 |
功效作用 | 止咳;固脫;解毒。主咳嗽;子宮脫垂;癰瘡紅腫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澀 |
【拼音名】 Yán Pí Pá
【別名】 巖萵苣、蛛毛苣苔、回生草、紅毛旋蒴、苣苔、旋蒴苣苔、消毒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a rufercens Franch.[Paratboea rufescens(Franch.)Bunt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銹毛旋蒴苣苔,多年生草本,莖極短,長2-10cm。密被銹色氈毛。根狀莖粗壯,木質(zhì)化,長4.5-12cm。葉對生,密集于莖近頂端;葉柄長1.5-7cm;葉片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3-12cm,寬2-5.5cm,先端鈍,基部圓形,邊緣密生小鈍齒,兩面均被柔毛和氈毛,側(cè)脈5-6對,上面不明顯。聚傘花序傘狀,成對腋生,通常具 5-10花;花序梗長4-8.5cm,被銹色氈毛,果期逐漸脫落近至無毛;苞片2,卵形,被短氈毛;花梗細,長約6mm;花萼5深裂,裂片線形;花冠狹鐘狀,淡紫色,稀為紫紅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裂片近相等;雄蕊2,花絲上部膨大似囊狀,具短柔毛,花藥先端連著;子房狹長圓形,柱頭頭狀。蒴果線形,長3.5-4.5cm,螺旋狀卷曲。花期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600m石山巖石隙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及云南。
【性味】 味甘;微澀;性平
【功效與作用】 止咳;固脫;解毒。主咳嗽;子宮脫垂;癰瘡紅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服。外用:鮮草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百科 “巖枇杷”條目 http://m.wanqianlive.com/w/%E5%B2%A9%E6%9E%87%E6%9D%B7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巖枇杷”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